“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幼儿体育工作“不得不为”的理由
今年8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大会上指出,“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作为增强幼儿体质的重要手段,“体育”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不过,在实践探索中,教育者发现,体育的作用并非局限于此。
在我国近代体育发展历史上,著名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早在1919年,他便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近100年后,11月17日,首届全国幼儿体育论坛上,来自18个省的教育部门管理者、幼儿教育研究者及实践者、奥运冠军等再次聚首北京大学,共同探讨推广幼儿体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体魄急需增强
“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大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下滑20多年后,近年来出现‘回转’,部分数据甚至有所增长。”在北京大学体育科研所所长郝光安看来,虽然学生体质有所增强,但与预期效果仍有差距。幼儿园阶段作为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身体素质不容忽视,作为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儿体育的研究与推进工作势在必行。
“难道男孩就该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书、写字?”作为两个男孩的母亲,跆拳道奥运冠军陈中还有另外一个担心。她发现,如今,很多家长过分强调“学习”“安全”,就连报兴趣班,也都是阅读、书法、画画,孩子缺少激情,更缺少在运动中释放自己的机会。“由于缺少体育锻炼,孩子体质下降,而且很多男孩子太过文静,有的甚至有点‘娘’。”
此外,因为担心安全事故,在幼儿园和学校,激烈的运动常常是被禁止的,尤其是幼儿园,球类运动几乎都变成了各种展示性的“足球操”“篮球操”。陈中说自己时常因为孩子们之间偶尔的打闹被叫到学校里“挨训”。“当然,我不主张孩子打架。但是,我不得不说,好动、好斗是男孩子的天性,不应该被抹杀。而且在激烈的运动中,孩子将学会在面对危险、困难时,如何保护自己。”
“在未来,难道我们要让引体向上做不到两个的孩子去保卫国家?我真的希望,从幼儿园起,就让孩子接触体育活动,让他们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学会坚强。”论坛现场,陈中多次呼吁教育者重视体育在性别教育中的作用,希望在幼儿阶段,便通过一些体育运动培养男孩子的“血性”。
体育强身更育“心”
“大家是应邀来的,而我是‘硬要’来的。”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杨海滨表示,自己推掉工作赶来现场,同时,还请儿子所在幼儿园的园长一同参与。问及如此重视的原因,他说;“体育对孩子成长及性格的养成太重要了。如在体育活动中,孩子将学会与教练、对手、队友沟通,学会坚持、承担责任等。”
与杨海滨不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刚接到邀请函时,犹豫了很久:“我不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我来干嘛呢?”可当她查阅相关资料后,也变成了“硬要”来。
邓亚萍告诉与会者,作为体育的受益者,她应该参加类似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体育的作用,进而让更多中国孩子从中受益。“体育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冠军’的头衔和光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小敬畏竞争、敬畏规则,更好地约束自己。”在邓亚萍看来,现在很多孩子太过“自我”,总强调要追求“自由”。在学习体育活动中,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团队协作、更学会接受规则的限制。而这些都将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谈及体育的作用,东方爱婴联合创始人余宁讲起了儿子的亲身经历。一次游泳比赛中,儿子以微小的差距落后对手,获得亚军,愤怒的他把泳帽一摘,用力地摔向泳池。赛后,教练和儿子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想成为伟大的运动员,要学会面对你的对手。”在余宁看来,这句话对儿子之后的比赛、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这比获得‘第一’更重要。”
而在体操奥运冠军邓琳琳看来,十几年的体操学习,让她学会在面对成功诱惑时,认清自己、挑战自己,继续向着下一次更好成绩努力。同时,也让她学会在失败时,不放弃、不抱怨,站起来,继续前行。“退役后,我才意识到,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那刻我才越发觉得这些年,体育学习过程中无形培养的品质如看淡每次成绩、学会与自己竞争等,正在帮助我不要走歪。”
幼儿体育,快乐是第一准则
“幼儿园是体育学习的启蒙阶段,千万不能把孩子带歪了。”面对现场百余位幼儿园教育者,邓亚萍讲起了自己眼中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