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
3月4日起,“委员建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委员建议改革英语必修课地位”等相关话题在微博上引起热议。截至记者发稿,累计阅读量已达2亿。
就此话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兼修订组核心专家张连仲。在他看来,外语能力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养之一,英语教育应加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也是明智之举。同时,张连仲也坦承,外语教学和学习有其特殊性,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研究改进教学和评价,提升所有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能力塑造。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明智之举”
“每年两会上,英语这门外语和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问题几乎都受到特殊关注,令我们这些从事此工作的老师们和研究者感到光荣和压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连仲表示。
对于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的建议,张连仲持不同看法。他不认为英语在一定时期会成为选修。
张连仲表示,外语是全球化时代人类交往需要的重要工具,各个国家都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外语能力也是国家竞争力和发言权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基础外语教育承担着提升全民外语能力、培养高端外语人才的重要任务。
记者了解到,21世纪初,教育部决定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至今已20余年。张连仲在研究中发现,我国20年来的小学英语教学让近亿的城乡孩子开始接触英语,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语言应用实践和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思维训练,特别是情感发展等起到良好的作用。“这个决策和二十年来的实践让中国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在国民综合能力培养的外语能力方面取得先机,有长远的意义和作用。”
张连仲认为,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开放和国际交往,随着网络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翻天覆地的改变人类生存的时空,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它可以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话语力,“从这个高度看,我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明智之举。”
“全球化时代、更加开放的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中国对更美好的世界的理念贡献,更需要我们的年轻人能够用有效的工具,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介绍中国的文明、观点和解决方案,”在张连仲看来,我们目前在世界各种场合的交流表达能力还很不够,外语教育更应加强。
外语不仅是工具,更有其育人价值
据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提到,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
张连仲认为,中国的开放会让更多的中国人在不同场合、跨时空与世界人民直接交流。“这种交流的机会和可能,超越了现在以某种工作的专业需求来计算外语学习是否有用的理解。”张连仲表示,学外语有利于了解世界、学习先进文化、提升新时代民族素养,也有利于每一个公民的自我全面发展和心智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外语教育改革也一直在推进中。
二十年来,张连仲参与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和修改,担任教育部审定通过《新标准》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也参与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共英语考试系统的研制、教育部国培计划各类外语教师培训项目等。
张连仲注意到,全面课改中,基础教育外语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研制体现了对外语教育认识的进步。“外语教育的育人目的更加明确,通过外语学习,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理解和鉴别、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体验、有锻炼、有思考、有成长、有坚守。”
张连仲认为,在当今世界飞速变化的时代,各种思想碰撞,国际间不同国家合作与竞争激烈,更需要教育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武装下一代,“在介绍外语传递的文化和外部世界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比较、欣赏、鉴别、借鉴、评判等学习活动,提升对祖国文化的认知、认同和热爱,提高在文化语境中平等、理性交流的能力。”
教育焦虑需要全社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