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机构来说,利用短视频运营进行营销已经成了行业的共识,那么对缺乏短视频经验的机构来说,要怎么做冷启动呢?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你觉得对于教育公司来说是教研难,还是营销更难?
教研实力决定一个教育公司能走多远,是核心竞争力。但是要说难度,更难的还是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好内容常有,高性价比的营销渠道不常有。
这时,短视频平台进入了教育机构、学校的视线,成为2020年重仓的流量新渠道。短视频平台的优势是可以为很多个体服务,给中小机构和老师带去很多机会。而且短视频本质是内容型平台,以内容作为撬动流量的核心武器,教育机构不缺少有价值的内容。
于是,从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巨头,到教育独角兽、中小教育机构,都心照不宣地做起了快手、抖音,注册了头条、B站。但是对于很多缺乏短视频经验的机构而言,首先摆在面前的,是冷启动的4大灵魂拷问:
如果是完全从0到1开始做,团队需要配置几个人?分工如何?分别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模型?设置哪些考核指标?
一次性需要多少投入成本?回报周期有多长?效果怎么衡量?
在选择出镜老师上,有什么考量的标准?机构和老师如何做利益分配?老师/出镜员工出走和单飞怎么办?
在内容创作上有什么方法论?照搬历史录播/直播的课程可行吗?老师还要负责教课、教研,没有时间做短视频怎么办?账号怎么涨粉?是否要搭建矩阵号?
机构系列的第二篇希望先就这4个问题展开一些简单思考。欢迎就不同观点在后台留言,展开深入探讨。
一、团队配置
如果是从0到1开始做,团队需要配置几个人?配置取决于你的账号规划,起步阶段一个运营就也可以。但是如果要搭建矩阵,或者希望起步更快,需要增加人手,有分工效率更快。分工包括:
运营:根据平台属性、账号定位,完成视频的策划、编辑、发布等工作;
出镜演员:如果不出镜或者有老师支持出镜,或者只是利用现成的视频素材做二剪,那就不需要;
剪辑师:如果不需要复杂的剪辑,可以不需要单设岗位;手机app可以粗剪;
关于能力模型,通常包括熟悉主流短视频平台规则、玩法及推荐机制,有内容策划能力、拍摄制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用户运营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教育视频内容策划经验,有MCN工作经验或成功孵化经验者优先。如果能懂业务则更加分。
关于考核指标,通常是两种,一种是对用户增长(粉丝量、活跃度、互动)负责,一种是对转化效果(有效销售线索、成交量、收入)负责。
二、成本和回报周期
成本主要来自人力成本,其次是一些视频拍摄成本。至于回报周期,这个则因账号而异,难以给出时间标准。一方面,取决于机构本身的品牌影响力、是否有名师资源或有人格化极强的老师(天然优势);另一方面,短视频账号不是“标品”,尤其是依照算法推荐的平台,无法保证KPI。
判断账号是否「做起来」的几个参考性指标:
曝光量:短视频带来的品牌影响力、品牌声量是否达到预期
粉丝量:抖音、快手至少到50万粉丝;B站、微博至少到10万粉丝;
爆款量:过百万赞、千万播放的视频
其他:成功打造IP网红名师
正是因为短视频推荐机制的机动性、偶发性,因此在抖音、快手上做号最大的方法论,就是要保持极强的耐心,多花时间,其他的都是技巧。最大的建议就是持续做数据分析,保持敏捷迭代。
三、老师号运营
比起冰冷的机构官方号,做老师号(机构前缀+老师名)显然是更好的策略,固定出境拍摄,真人老师给用户带来的交互感是一个虚拟的品牌无法代替的。
1. 选择出镜老师
出镜对象可以有:
名师、网红老师:如考研名师何凯文、数学老师汤家凤;但真正的名师可能已经收入不菲,除非是对个人IP有着很强的诉求,能否愿意做短视频是个问题
个人风格突出、形象气质佳的老师;
教学口碑、学员反馈好的教师;
上镜感好的员工(需签约,即使离职也继续做)
创始人自己:樊登读书、得到罗振宇
2. 机构和老师的利益分配
很多机构不愿意以老师号的名义注册账号,是担心收益归属、以及老师红了之后的出走和单飞。
关于收益问题,在账号运营开始就应当明确机构和老师之间的收益划分。无论是机构老师还是在职老师,本身的教学负担就很重,很少有额外精力去“义务性”持续更新。
另一个单飞问题,机构可以和老师签署绑定协议,小机构也可以让老师成为合伙人。这样机构才放心地砸大价钱和精力去推老师,推出现象级网红老师的概率也会提高。
四、短视频内容创作
这个阶段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涨粉,需要制定粉丝增长的目标(O)、时间轴、关键路径、关键结果(KR),前提是要完善好底层运营机制,包括:
日常内容创作SOP:选题、文案脚本、拍摄、剪辑、发布
平台活动、热点监控及响应机制
行业爆款研究及内容方案
一定的流量采买/广告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