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和系统可以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12月19日,第七届北京中学“构建未来理想学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学西坝河校区开幕。北京市朝阳区委教工委副书记王彪表示,此次研讨会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主题,聚焦北京中学、朝阳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当日,有关领导、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新趋势,分享教育经验和优秀教育资源。
北京中学未来将着力学习方式变革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做的是保护,孩子天生有创新精神,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在汇报办学成果时,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表示,北京中学成立至今已有7年时间,学校一直致力于成为师生创新的沃土。
夏青峰详细介绍了该校的人才培养措施,包括学校带领学生进行中华文化寻根旅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了解中华文化;鼓励孩子订立长跑目标、通过拓展训练促进运动、培养意志力;借助戏剧课程培养孩子向美而生;开展种植、小动物饲养活动让孩子融入自然等等。
夏青峰认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让孩子有志向、有兴趣和有坚强的意志。“未来已来,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想象,也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要给孩子能力,令其远行的路遇到再大困难也可凭借能力应对。”夏青峰表示,未来,北京中学将着力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即为老师提供学习资源包,形成学生自主升级式的学习机制,并让孩子在创造中进行学习。
缺乏创造的自信导致学生内在兴趣降低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针对钱学森之问,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表示,基于研究,中德、中英、中美青少年智力没有差别,但6至13岁的中国学生中,年龄越高内在兴趣越低,学生到初一还有敢于批判和质疑的创造性倾向,但到了高中越发下降,缺乏创造的自信是根源之一。
“我们应引导学生为什么学,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他有追求才能走正道。”对此,申继亮认为,教育要激发学生内在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改革要注重实践性,通过设计任务、活动,培养孩子相应的素养。”
针对一线老师提出“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利用教材”的问题,申继亮建议,教师要把教材的教育立意吃透,才能超越教材,此外还要在教育中打破学科边界。“好的教师一定不是照本宣科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也对学校提出要求,在政府提供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校长推动专业团队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行为,“学校要设计并且实施跨学科活动”。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导破解育人和应试矛盾
“现在我们给孩子固化下来什么样的素养,决定着2035年的蓝图,决定着这些孩子能否守得住我们的家园。”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指出,在创新区域教育激发办学活力时,教育治理需要“放管服”。
交流中,有教师提出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困惑:“都让教师变革育人方式,但纸笔测试时代,如何破解两者间的深刻矛盾?”对此,李奕表示,老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就是“评价体系的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此就做出了指导。该方案中提出,要扩大评价改革的方向和面,认定更多的教育成果,而不是只认定体制内的教育结论。“教育评价改革是慢慢落实的过程,但是新型学校可以做大胆探索。”李奕说。
此次学术研讨会将持续两天。受疫情防控影响,研讨会采取了线上、线下的方式,朝阳区委教工委教委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北京中学教育集团教师现场参加了会议。朝阳区中小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北京中学国际友好学校和国内结对学校校长、教师通过线上方式观摩了学术研讨会,并在云平台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