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不焦虑父母的“方法论”

2021-03-10 09:13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你人生的戏要你自己演,我们只是你的观众。我们什么都给不了你,只能给你自由。”毕业于中央美院,走在风风火火创业路上的陈柯伊一直记得小时候母亲告诉她的话。

自此,陈柯伊开始了自导自演的人生。多年之后,她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讲起自己自由而欢乐的童年故事:6岁开始在家里“创业”做家务,10岁在学校“创业”卖饮料报纸,13岁“领工资”,16岁给自己设计激励机制……会场上的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非典型的母亲,这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道路的同学,在今天还是比较稀缺的。

“连续20年的研究发现,让中小学生谈父母评价他们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70%以上的孩子都会回答:学习成绩。不仅是关注学习成绩,而且希望孩子考试考到前15名的比例超过半数。实际上,这是一个永远不可实现的高期望。‘必须上名校,必须成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否则就没有前途。’这样一种心结,成为孩子成长一个非常大的制约、束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

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也是母亲的郝景芳曾写道:“与其关心孩子能不能在内卷中取胜,不如关心孩子有没有创造机会的能力。这跟财富关系不大,只需要胆识、眼光、勇气、专业积累和自我驱动力。”在普遍焦虑的今天,一些家长正在慢慢地改变。

●家长:相信孩子就是相信我自己

●专家:家庭教育避免学校化、知识化

不焦虑的家长都是相似的,焦虑的家长各有各的烦恼。

“做起作业来,能拖就拖,能躲就躲,不拖到最后时刻不会做完。”

“爱人为孩子的学习熬白了头,我们要不就没时间说话,一说话就吵个不停,只好分开生活。”

教育质量的提升,优质资源的扩充并没有舒缓人们的心结,“狼爸虎妈”“学二代”“爬藤母亲”“母职经纪人”,一个个新词的出现见证着焦灼的进阶,不少家庭依然陷入上好学校、考好大学的焦虑之中,以期从学业军备竞赛中得以突围。

“家庭教育出现很大的误区,就是家庭教育学校化、知识化。家庭关注点都在学习上、技能上。”孙云晓认为。

“看着孩子成绩一天天下滑,能不焦虑吗?工作都不在状态。”汪奇回忆起孩子中考那段日子依然感慨。

“上职业学校也挺好,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不可以当工人呢?他擅长手工。”丈夫劝慰她。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我的孩子中考、高考都没考好,没想到在研究生阶段发力啦。”过来人给她讲述自己孩子的成长故事。

接受现实,因势利导,在渐渐释怀的同时,汪奇和孩子沟通:“青春期生理心理都会因成长而带来短暂的不适,不要泄气,退步是暂时的。过了这段时间,你会比以前更好,但也要自律,尽量减少损失。”

看到现在的家长越来越焦虑,汪奇感慨,老一辈人身上没有出现这种情形,他们普遍淡定。现在,婴儿刚出生,高考倒计时就出来了。一提到孩子势不可当地成为普通人,仿佛就被定义为失败者。

“也许是从大学扩招开始的吧。当上大学成为大概率事件,人们关注点就不一样了。现在,人们一路瞄准名校,焦虑自然更大。”汪奇庆幸自己没有压制孩子爱探索、好琢磨的兴趣。“不能过早下结论,给孩子贴标签。没想到孩子读了研究生,状态越来越好。他动手能力强,得到导师、同学们的欣赏。”

相信是一种力量。成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即便经历波折,父母也需无限信任。正是在一次次历练中,独立创新的基因在陈柯伊身上渐渐生成。成年后的陈柯伊有时也会疑惑:从小到大,母亲怎么没焦虑过?母亲回答:“求知和好奇心难道不是天生的吗?相信你就是相信我们自己呀。”

“今天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被赶超。其实,输赢不会在起跑线上评定。而是要考虑十年后、二十年后,孩子还能不能顺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表示,当学习证书成人人共有以后,兴趣和特长就成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如果你有了独特的社会价值,也就不存在竞争了,也就不会产生焦虑了。

●家长:父母学习成长的速度一定要快于孩子成长的速度

●专家:养育心灵更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

“父母学习成长的速度一定要快于孩子成长的速度。”作为大学老师的刘静除了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外,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学习家庭教育、心理学、传统文化等课程。

教的是高等数学,为何还要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改变源自孩子。刘静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表面上一切还好。真正出现问题是在初二那年:孩子放学就到自己房间把门关上,除了吃饭、上厕所之外,再也不跟家长有任何交流。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