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应该允许公开课不完美

2020-11-13 10:19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笔者经常聆听和参与一些公开课教学,基本的感受是:大多数教师在一个步骤接一个步骤地走教学流程,学生在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被动跟随,教学成了生产流水线上缺乏温度的固定流程。

  在和同事们交流中,笔者也发现:大家都普遍反感这种机械流水线式的公开课教学。那么,既然同事们对这种提前做足准备的公开课都很反感,那为何还乐此不疲,每次公开课都会不约而同采取这种做法呢?原因只有一个:担心出现失误,落个教学效果差的名声。于是,学生就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被拨来拨去。

  笔者也想借此呼吁:对公开课的评价认识到了改革的时候。

  真正走心的公开课应该允许出现瑕疵,因为教师所用的教案和教参等教学工具是死板不变的,而学生却是千变万化的。用一套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学生,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教师采取硬性灌输或提前进行彩排,但这样很明显就失去了课堂的活力,扼杀了学生丰富的认知想象能力。

  笔者曾经参加一次公开课教学,那节课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一文。和以往做法一样,笔者准备足了课件,以为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来学,谁知刚把橡树的图片展示到屏幕上,就有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发问:“老师,橡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树?”这个问题令笔者措手不及,一下子蒙了!因为笔者一开始并没有留意关于橡树的介绍,而是过多关注了课文的讲授进程——如何有效地把文章中那位工程师和工人们为橡树而绕路的做法呈现出来。可学生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讲台下那么多双眼睛都在看着笔者,到底该怎么办呢?笔者很着急却又束手无策,后面听课的老师也都在紧张地看着笔者。

  怎么办呢?我的额头渗出了汗珠。这时,笔者突然发现:教室里的植物角里有一株和橡树枝叶很相似的盆景。笔者急忙把这个盆景端上讲台,给同学们做了大概介绍,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但是,这也成了那节课的瑕疵。

  课后,有老师来交流:“卢老师,其实你不必过于纠结那个瑕疵,我也出现过那样措手不及的问题,有问题的课堂才是真实正常的课堂,出现悬而不解的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探索的地方,如果没有问题反而没有趣味。”

  这位同事的话让笔者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个情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当年在执教《记一辆纺车》时设计了一个导入的情景:“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随堂听课的20几位老师感到惊讶,于老师也感到意外。稍停,于老师笑着说:“不喜欢,那就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通过于老师的事例并结合自身以及同事们在课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难看出这样一个特征:课堂瞬息万变,需要教师灵活应对,于老师顺水推舟式的引导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真正的课堂是允许有瑕疵存在的,只不过评价者给了施教者太多的包袱和压力,让上公开课的老师背负了太多的思想负担,于是出现了一次次预演和彩排,出现了流水线式的僵化模式。对于课堂出现的意外问题,也许会令教师当时感到紧张,手足无措,甚至还可能会出现难以进行下去的情况。笔者认为,与其当时匆忙地应付解决,还不如先搁置问题,待课后研究透彻再给学生讲清楚,这也是对知识的尊重和责任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