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发展:练好民族教育“内”功

2020-04-01 14:48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练好民族教育“内”功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发展采访纪行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发展:练好民族教育“内”功

  “sweet fresh……”在内蒙古西乌旗蒙古族第二小学的语音室里,五年级三班的学生们正在上英语课。为了适应时代需求,该校开设“三语”教学。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发展:练好民族教育“内”功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发展:练好民族教育“内”功

  内蒙古东乌旗蒙古族第二小学学生们正在做课间操,他们除了做国标操,还做有本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校本操。这所学校是一所马背小学成长起来的蒙语授课小学,布局调整中,先后将十四所苏木学校并入该校。周边所有牧民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这,是一个太阳也要“走”两个小时的地方。

  当太阳从她的东端冉冉升起的时候,她的西端还沉睡在甜蜜的梦乡中,两个小时之后方初露晨曦。

  她横跨三北,国境线绵延4200公里,总面积118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半以上被草原和森林覆盖,有蒙、汉、满、回等55个民族2500多万人生活在这里,她就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内蒙古自治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教育作为民族地区抓团结、抓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始终“优先发展、重点支持”民族教育,在事业发展规划上优先谋划民族教育,在财政资金上投入优先保障民族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安排民族教育,全区各学段少数民族在校生所占比例均超出其人口所占比例,各项主要教育指标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受教育规模和程度实现历史新高,民族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一行来到内蒙古,亲眼见证了这片大草原上最亮丽的风景——民族教育。

  价值引领,民族团结贯穿教育全过程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

  “民族教育是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交汇点、结合部,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穿融入,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这对于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边疆安宁和谐稳定,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内蒙古教育厅厅长侯元说。

  从首府呼和浩特到各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从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到西部的阿拉善盟,在内蒙古的中小学校园里,张贴着蒙汉双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随处可见。手工课上,各民族学生亲手制作的升国旗模型以及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不是在哪个环节讲民族团结教育,而是整个教育的过程,都是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民族团结教育。”当被问及内蒙古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教育时,锡林郭勒盟教育局副局长义德日合格这样说。

  2015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这在内蒙古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接受采访的多名中小学校长表示,不管是接受蒙古语授课还是汉语授课的学生,早晚都能流利地使用汉语。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校长阿布日固说:“我们学校蒙古族学生参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平均在130分以上(满分150分),通过基础教育阶段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基本能达到蒙汉兼通。”

  在普及通用的语言文字基础上,自治区一直致力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