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前夕的伦敦郊区,一名小女孩在乐购(Tesco)里买了张贺卡,当她打开贺卡内页的时候,突然发现卡纸上写着求救信息,大意是:
我们是中国上海青浦监狱里的外国囚犯,我们被强迫劳动,请帮助我们并联系一个叫韩飞龙(Peter Humphrey)的人。
▲纸条内容
“凑巧”的是,小女孩父亲在网上联系到了这个叫韩飞龙的英国人,他曾被中国政府关押过,正好也在青浦监狱。更“巧”的是,韩飞龙立马写了篇长文发表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
圣诞节、人权、中国、监狱……看到这些关键词,西方媒体开始疯狂炒作。
但现实总是比电影精彩,一次次的巧合之下,谭主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抽丝剥茧这部“大片”,蹊跷之处数不胜数。
偏听偏信做新闻
真实客观?不存在的
先来看看最先发出报道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标题:
乐购贺卡“由中国监狱奴隶包装”
《星期日泰晤士报》在标题中使用slaves(奴隶)一词指代在监狱中的罪犯,而非offender、culprit、prisoner等常用来指罪犯的词语。还没说清楚事情原委,《星期日泰晤士报》便急着要给中国扣下一顶“把罪犯当奴隶”的大帽子了。
再来看看这位韩飞龙所写的所谓真相。在这篇长文中,韩飞龙使用了大量“I consider”(我认为)、“I know”(我知道)等表达主观立场和主观猜测的语句。但事实是如何的,有没有证据支持,他却几乎没有提到。
“我不知道偷偷把这张纸条塞进乐购贺卡的囚犯的身份和国籍,但我确信他们是青浦的囚犯,在我被释放之前就认识我。”
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他是这么解释如何断定这张贺卡便是来自中国监狱的,并表示不知道囚犯身份。但在随后BBC采访中,韩飞龙却改口了:
“我想我知道他是谁。”
▲BBC报道截图
如此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不知道韩飞龙说的究竟是事实,还是他“想象的事实”?而报道这些未经查证的主观信息的西方媒体,又是如何为他们的新闻真实负责的呢?
央视驻英国记者王璇和陈明磊第一时间查阅了当天西方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他们发现,西方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存在着很大的平衡性问题:
“目前这些报道最大的问题是单边取信,基本都只采访了不利的声音。”
王璇发现,整个报道里,没有采访中国的任何机构和有关人士。
谭主就此采访了上海市青浦监狱监狱长李强: “这批贺卡是绝对不可能从我们这里流出的,这个想象力是有点丰富,但是跟我们改造的情况是背道而驰。(改造)是要培养罪犯的技能。第一,(罪犯)是自愿的;第二,他的项目是根据他自己的特点,他要申请,想参加劳动我们给他参加劳动。第三,他的劳动,我们根据他的劳动的情况,有合理的比例,给他一定的劳动报酬。”
同时,央视驻英国记者站还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事件的另一个当事方——售卖贺卡的乐购(Tesco)。乐购(Tesco)方面已经与制造贺卡的中国工厂进行了讨论,并展开了调查,期间将暂停与该中国工厂的合作。其书面声明还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
“我们有一个全面的审计系统,就在上个月,这家供应商还接受了独立审计,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违反了我们禁止使用监狱劳工的规定。”
这应该是整个事件中较为可靠的一项事实依据,为什么呢?王璇分析道:
1、调查时间就在上个月。2、调查对象精确,就是给乐购(Tesco)供应贺卡的中国工厂。3、调查机构作为第三方机构,公正、专业。
而在专业的第三方调查结果面前,这些西方媒体是怎么回应的呢? 我们来看看下图:
▲报道截图:“但是这一事件凸显了监控中国廉价商品生产的难度。在中国,分包合同很普遍,使用强迫劳动往往难以察觉。”
但凡乐购(Tesco)方面有澄清,后面都跟个“BUT”,都被说成是公司审计根本无从知道中国的监狱系统内发生了什么,所以怎么解释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