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美伊两国发生的多起事件引发中东局势动荡:美国发动空袭致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身亡,伊朗宣布不再履行伊核协议限制……两国爆发军事对峙可能性陡升。
面对逐渐紧张的局势,德国等北约国家在美伊冲突中的表态暧昧不清。专家分析,尽管中东局势的未来走向尚难预测,但美国的“欧洲盟友”更期待缓和中东问题而不是激化冲突。美国若对伊“动武”,或将面临孤立。
军事冲突可能性加大
在美国国内,“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为全网热词,反战游行在多个城市爆发。美国奥巴马政府执政期间,特朗普曾在社交平台上批评奥巴马在中东引燃战火以赢得选票。如今这条评论被人在网上截图批评特朗普心口不一,引发数万条转发。
特朗普为何执意选择发动袭击?美国《纽约时报》指出,美国国防部官员认为苏莱曼尼主导了近期在伊拉克发生的一系列暴力行动,并将暗杀此人的选项提供给了特朗普。这些暴力行动引发了包括美驻伊使馆遭示威者冲击在内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富认为,尽管近期发生的暴力事件可能是导火索,但苏莱曼尼可能早就被列入美国国防部提供的“暗杀名单”中。特朗普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动袭击,主要是想挽回“面子”。
特朗普在袭击后的电视讲话中称:“我们采取的行动是阻止一场战争,而不是开启一场战争。”但近日伊朗、伊拉克两国反美情绪高涨。《纽约时报》披露,哈梅内伊在伊朗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下令报复行动“必须由军方完成,而不是代理人势力。”而美国五角大楼则宣布向中东增派近3000名士兵应对威胁,美国第八航母战斗群的“杜鲁门”号航母也抵达了阿曼湾。
李国富认为,尽管美伊双方“擦枪走火”的事件近年来发生过很多次,但目前双方回旋的余地正却越来越小。如果最后局势彻底失控,两国出现正面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欧洲国家最受害
中东局势的巨大变动引发各国表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6日称,以色列未参与暗杀苏莱曼尼的行动。英、法、德三国6日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伊朗遵守伊核协议,不要采取进一步暴力行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研究员赵俊杰认为,中东局势动荡,受害最大的是欧洲国家。欧洲在中东各国大力投资以满足本国油气能源需求,一旦战火重启将斩断本国能源“生命线”。
赵俊杰分析,美国在中东奉行的战略是“可控制动荡”,不会坐视什叶派在该地区做大。尽管美国尝试实行中东撤军,但随着伊朗什叶派政治理论在伊拉克、黎巴嫩、也门等国影响力越来越大,特朗普政府正重新评估中东局势,并积极拉拢欧洲入局。但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相比,美国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欧洲,同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利益割裂也越来越明显。
“欧洲的实力不足以直接改变时局,但至少会影响美国的态度。”赵俊杰认为,面对的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欧洲国家希望发挥更多的自主权,以避免诉诸战端。如果大规模军事冲突来临,法国、德国等国极有可能因为本国利益和经济问题选择不出兵。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泠汐
策划:李杰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