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际新闻 >

ARM“改嫁”英伟达,能否保持“中立”之身引人关注

2023-05-14 05:29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9月14日,英伟达宣布将以400亿美元估值收购日本软银旗下的半导体设计公司ARM。根据双方公布的信息,英伟达将以股票和现金方式支付400亿美元的对价。此消息一出,业界议论纷纷。毕竟,若收购成功,ARM将成为芯片行业GPU老玩家的“麾下”,比起以投资为主要盈利手段的“老东家”,显然英伟达更懂得如何让ARM发挥更大价值,而这也会使英伟达成为新一代半导体“巨鳄”。

ARM“改嫁”英伟达,能否保持“中立”之身引人关注

英伟达和软银的“双赢”交易

作为一家底层技术公司,从智能手机、个人电脑、云数据中心到超级计算机,ARM指令集随处可见。伴随收购,英伟达将获得大量的ARM知识产权资产,成为新一代的世界级半导体“巨鳄”。ICT独立评论人孙永杰表示:“ARM底层技术是全球芯片产业最基础的技术之一,可以说是芯片产业的战略资产。因此无论是从商业因素还是非商业因素来看,执掌ARM都将给英伟达带来更多博弈的‘筹码’和主动权。”

同时,值得玩味的是,英伟达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进行支付,包括215亿美元的英伟达普通股和120亿美元现金。对此,孙永杰认为:“该收购大部分以股票形式支付,目前英伟达的股价处于历史较高点,相当于利用股价的溢价来并购ARM,这对于英伟达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反观软银,其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股价表现并不好,作为以投资为主要盈利方式的公司,出售ARM将给其带来最直接的商业利益。因此无论是从英伟达还是软银的角度看,这笔收购都是一次“双赢”的交易。但从目前来看,软银和ARM的“分手费”细节并未披露。

有部分业界人士猜测,英伟达收购ARM是为了节省ARM指令集的授权费用。在孙永杰看来,与高通相比,ARM的授权费用并不高,收购ARM对英伟达的授权费节约效果并不突出。同时英伟达表示ARM将作为英伟达旗下部门独立运作,收购或许并不能免除授权费用。

美国“血液”是否影响ARM授权?

ARM是创立于1978年的老牌CPU企业,其不生产芯片,而是以授权的方式将芯片设计方案转让给其他公司,即“partnership”开放模式。ARM的开放授权模式也创造了属于ARM的辉煌时代。据了解,2019年ARM营收约为18亿美元,基于ARM授权的芯片销量高达228亿,折合每个芯片0.08美元,约为0.5元人民币。

正是因为这一点,业界都在猜测,若ARM注入了身为美国公司的英伟达的“血液”,是否会影响原有其开放授权模式。如果英伟达改变了ARM公司的中立授权方式,将会对我国芯片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目前,我国80%~90%的芯片设计公司基于ARM架构进行开发,包括华为海思等芯片。

对此,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表态道:“英伟达有强烈的意愿保持ARM的独立运营,毕竟独立运营的商业模式是ARM不断扩大成功的唯一方式。”但对于英伟达的声明,市场上存在不同的声音。ARM的授权企业大多数是英伟达的竞争对手,ARM联合创始人Hermann Hauser指出,将ARM出售给英伟达或将破坏ARM商业模式的根本。

对此,孙永杰表示:“ARM的授权模式已维持数年,ARM公正开放的授权模式是不会变的。不过,即使ARM的开放授权模式不变,需要注意的是,英伟达收购ARM后,ARM美国企业的标签或将使未来中国企业受到ARM授权增加更多的限制条件。”

为打消业界疑虑,黄仁勋表态ARM的总部仍会留在英国,并会在后期由英伟达投资扩大规模。ARM也表示其大部分产品来自美国以外地区,基本不受到美国出口条例的管制,拥有一个美国母公司不会给ARM带来任何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将ARM总部留着英国并不意味着美国对ARM没有管控的权利,ARM产品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市场或将遵守美国CFIUS法规,ARM的美国“血液”是否影响其授权的中立性还未可知。

尽管目前英伟达已与软银达成收购协议,但由于英伟达和ARM这两家半导体产业界的巨头“结合”将给半导体行业带来强大的“地震”,其最终能否完成收购还需获得英国、中国、欧盟和美国监管部门的批准,而审批也将给收购带来不确定性。英伟达近日表示,其有信心通过反垄断调查。

瞄准AI和数据中心市场

除ARM指令集的授权能否保持中立性外,英伟达收购ARM后将会如何布局也值得期待。据了解,芯片市场主要分为PC端和移动端两大领域,英伟达的GPU芯片在PC端牢牢占据优势地位,但其进军移动端GPU和CPU领域并不顺利。此次收购ARM恰好可以填上英伟达的“短板”,增强其自身竞争力。孙永杰表示:“PC市场是不可替代的,未来英伟达或将抢占PC端CPU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