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对于不少城市居民而言,都不会太陌生。
作为报时的建筑,西安、南京、杭州等城市实际上都建有鼓楼。过去楼中日日响起的晨钟暮鼓,犹如柴米油盐一般,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处,也见证了城市沧海桑田般的快速转变。
记录历史,是鼓楼的职责。但近日在BEIJING汽车“BEIJING 拍了拍 北京”活动中引发关注的北京鼓楼却有所不同,因为它不仅是缅怀过去的最佳去处,更是老北京精神的传承者,与新时代北京的开拓者。
鼓楼,老北京的传承地
每个老北京人,心中都有一座鼓楼。
如果不清楚鼓楼的历史,大可去到鼓楼东大街的茶馆,一壶清茗的功夫,老北京们便能从元代初建,到乾隆年间重建,再到嘉庆五年重修,都给您讲述得一清二楚。
伴随历史跃迁,老北京也有了句俗话,便是“东单西四鼓楼前”。几处地址所指皆是当时北京的繁华所在。
到了建国初期,四五十年代的鼓楼载满了京城的满目玲琅。闲暇时,人们先去护国寺美美吃上一顿早餐,乘着消食的功夫,漫步至鼓楼,一众戏棚、茶座、杂耍场子伴随着北京升起的烟火气,已紧锣密鼓地铺开。
当然,鼓楼胡同里的热闹也不比街上逊色多少。生活在此的人们,回忆起走街串巷的日子总是幸福满满。尤其是大杂院里办婚礼时,鞭炮锣鼓响起,街坊四邻道贺,孩子们接收喜糖的喜悦甚至可比拟结婚的新人,剥开糖衣,含在嘴里的也都是最纯正的北京味儿。
难以琢磨的“京味儿”,鼓楼早已讲述的明明白白;蕴藏至深的北京文化底蕴,鼓楼同样解释的头头是道。历经多年风霜,鼓楼始终传承着不同时代最高技艺水准,如元、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出色的设计师们都曾为其倾注心血,红墙朱栏、雕梁画栋、兽脊飞檐,在阳光映照下显得雄伟壮丽,其巍峨的外观与不朽的艺术价值,一直展现着东方美学的超高水准,并充分显示出了北京文化中的的智慧和力量。
鼓楼,新北京的孵化器
虽满载历史的痕迹,但在传承中创新,是鼓楼向来往此地的人们所讲述的第一件事。这不仅指的是自身的与时俱进,还有对外的开放、接纳与包容。
鼓楼与北京的态度和精神,从衣食住行便可窥见一二。到了90年代,尽管驴打滚儿、鸡头米、芸豆卷依然是人们喜爱的美食,但一溜儿精致美味的日本料理、色香味俱全的韩国烧烤、焦嫩多汁的美式牛排也悄然住进了鼓楼大街。人们惊讶于北京国际化的节奏,却也迅速融入其中,鼓楼下的老北京人也成为了“舌尖上的世界”首批尝鲜者。
而随着交通的发展,除了迅速建起的立交桥外、不断整改的道路外,风靡一时的楔形汽车也驶进了鼓楼街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鼓楼下的老北京人,吃的、用的、玩的常常都是最时髦的,那个年代走红世界的摇滚风潮,同样由北京老炮儿们在此带向全国。不少留着长发,扛着乐器的北京青年,可能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但对北京的热爱却始终坚定。就如何勇在《钟鼓楼》中所唱,聚集在鼓楼下,当时的青年们用不同的歌词记录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和被时代切割出来的不同阶级。
当时,鼓楼下的人们自信的模样、潮流的穿搭以及时髦的生活方式,正好却是在讲述着北京的快速发展,以及铭刻在北京基因中的开放与革新。
鼓楼,新生代的聚集地
步入新世代,鼓楼更是来了个大变样儿。新生代们的迅速崛起,让鼓楼迸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冬日里,穿着长裙的姑娘们走在鼓楼东大街已成为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而鼓楼下的男孩儿们,也开始了玩酷的风潮,形式不一的球鞋、配饰等均在诉说着自己的个性。